类型与原型
约翰·毕比著
申荷永推荐序
心识与心灵
《类型与原型》是约翰·毕比(John Beebe)的新著,由一位荣格心理分析师,从荣格“原型”(Archetype)的水平,来阐释与呈现“心理类型”(Psychological Type) 的深远意义。
约翰·毕比是资深的荣格心理分析师、心理类型学专家。《类型与原型》是其对分析心理学的新贡献,堪称心理类型新论,尤其是已被国际公认的“毕比模型”(Beebe Model),对心理类型背后所包含的原型以及原型意象的心理分析。在约翰·毕比看来,“每一个意识的类型学位置背后,都有一个原型在参与,引领我们成为英雄、父母、儿童甚至异性。由此,能够使我们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。”
在这里,约翰·毕比所强调的“意识”,实为一种“心识”(Heart-Mind Consciousness);惟有心识,始为智慧;由此直抵“心理学”(Psychology)的本义与核心(西文的Psychology,词根已包含灵魂与心灵)。这也符合我所强调的核心心理学与心理分析(Psychology of the Heart),惟有领悟此“心识”,始能认识自我,感受自体与自性,实现自性化的过程,领悟心灵所能达到的境界。儒家的“忠恕”、佛家的“慈悲”、道家的“善心安爱”,都可在此发挥心理分析之治愈和转化的作用。
2014年3月,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了“荣格与中国”国际论坛。约翰·毕比与托马斯·科茨(Tomas Kirsch)是主要组织者。如同荣格,托马斯·科茨和约翰·毕比的思想,也深深受益于中国文化。在复旦大学的一次讲座中,托马斯·科茨说:“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最大区别,在于凡是荣格心理分析师,都懂得《易经》。”约翰·毕比也正是易经专家。我在《洗心岛之梦》中曾对他有这样的评价:“约翰·毕比喜欢《易经》,几近如痴如醉,64卦倒背如流,384爻默记于心,堪称《易经》高手。”如同荣格,约翰·毕比也是中国文化的信徒和忠实传播者。
1998年,约翰·毕比作为国际分析心理学会(IAAP)的特派代表,前来参加第一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,并作大会主题报告。他当时便有这样的表达:“你们所做的一切是正确的。这(中国)正是一个适合荣格心理学的国家。你们以非凡的气度向我们敞开自己……你们可以给予我们的比我们可以带给你们的还要多。”从那以后,约翰·毕比几乎每年都来中国,我们一起推动与见证了荣格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,从广州(1994)开始,如今已有了香港、上海、
台湾、澳门和北京六个正式的分会,被称为“华人区域的分析心理学联盟”,对国际分析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。
约翰·毕比从原型水平构建的八种心理类型模式,其中随处可见中国文化的身影与神韵。他自己将其称为“方便法门”,不仅是心理分析的利器,也可应用在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,以及人力资源和组织管理、社会历史和艺术文化等诸多领域,在理论建构的基础上,呈现“毕比心理类型”的实用价值。
《类型与原型》的译者周党伟获得心理分析硕士后,前往英国伦敦大学攻读博士。他酷爱读书,致力于分析心理学的专业研习,长期承担约翰·毕比每周网络研讨会(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/广东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网络课堂)的翻译,主动收集与整理了这部《类型与原型》的专著,付出了辛勤的劳作。
约翰·毕比也为其《类型与原型》的出版,为中国读者撰写了序言。在他看来,“本书的每一章都是在讲述如何能够成为一个有智慧之人的故事。”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认识自己是为了成为自己,明心见性,发挥自己内在的天赋,获得心灵所能达到的境界。谨以此“心识与心灵”,作为约翰·毕比《类型与原型》的序言。
申荷永
2014年6月
目录
推荐序:心识与心灵
作者序
心理类型与原型
心理类型
八种功能类型的演变
八种功能态度解析
类型与原型
男性改变过程中的原型
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心理类型
类型与原型的应用
心理类型识别
荣格式性格分析
移情、反移情和心理治疗中的心理类型
通过心理类型理论理解意识
再论情感
文艺作品中的类型与原型
对话自我的原型模型
文艺作品中的愚者
《红书》——一部良知的作品
绿野仙踪:美国的政治心灵发展简介
绝非异类